русский客服热线:400-817-9955
俄罗斯媒体人透过"两会"观察中国 2017-3-13  浏览量:409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海外媒体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验,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俄罗斯各界对“一带一路”议题都表示高度关注。以前俄媒与学者在谈到“一带一路”时,还要解释“一带一路”分别指什么,慢慢地,俄语的“一带一路”被当地人熟知,而现在,俄学者说到“一带一路”时,直接就用中文发音了!

    两会议程已经过半,俄罗斯媒体最关注的的是什么呢?答案是:经济、民生、一带一路。

    经济:“开放的中国”

  全俄广播电视公司旗下的24频道(类似于CCTV-13新闻频道),3月5日就全天滚动播出人大开幕和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道,并在第二天以专题片的形式详细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以图片的形式展现2016和2017年各项经济数据。

  在俄罗斯24频道中,还以“开放的中国”做标题,强调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外商投资,引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表示,进一步放宽在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的外资准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此外,俄罗斯媒体和专家也对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民生:“中国将很快没有穷人”

  两会当中的民生改善问题也成为俄罗斯各界关注的一个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精准扶贫提出的目标是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一千万以上,完成异地扶贫搬迁340万人。
  《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政治评论员科瑟列夫3月6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将很快没有穷人》的文章,肯定中国的扶贫力度、举措和效果。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科瑟列夫表示,俄罗斯可以在这方面向中国借鉴经验。

    

一带一路:“最佳的全球化模式”

  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三年多来,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已超过500亿美元。
  魏威指出,对于“一带一路”的发展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最初俄罗斯方面解释这个倡议时,要描述“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什么,他们的历史作用和如今的意义又是那些,慢慢到后来,俄语的“一带一路”被当地人所了解。而现在,俄罗斯学者谈到“一带一路”会直接用中文发音。这个变化说明了“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深入人心并且不断在发展之中。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卢贾宁在谈“一带一路”时用的就是中文发音,而且说得相当标准。

  卢贾宁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是最佳的全球化模式。卢贾宁将“一带一路”生动地比喻成一个大柜子,里面有很多层,很多抽屉,有一些已经填满或正在装东西,比如莫斯科-喀山的高铁和亚巴尔液化天然气这些涉及俄罗斯的项目。这个大柜子90%的容量还没填满,中国期待着其他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中来。

    卢贾宁表示,“一带一路”致力于共同推进全球发展,是造福各国人民的全球化革新。中国的“一带一路”使全球化焕发第二次生机,但与美国版全球化不同,中国并不把自己的价值强加于人,而在旨在组建平衡的管理体制,寻求共同经济利益,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卢贾宁同时指出,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典版全球化发展进程已经停止,“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商品、服务和资本交换过程的革新”。
  卢贾宁所长是俄罗斯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瓦尔代”俱乐部中国问题专家,通晓中文。近年来,他经常率队与中方联合撰写关于中俄关系当代问题的报告,在科研工作中,他已将“一带一路”战略作为研究的新方向。 
  卢贾宁还表示,中国提议的“一带一路”项目尚处于初始阶段,这个倡议是世纪工程,不是唱高调的大话,它的实现是个长远过程,这是由其规模本身决定的。
  卢贾宁还说:“而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过程是推动合作、推进全球化发展的局部方案之一。‘一带一路’不但是基础设施运输走廊,从更广义来说是参与该项目的国家的共同发展,在运输走廊、投资、人道主义、银行间和旅游合作方面的共同发展。”他强调,在该阶段“已能清楚看到五六个项目框架内的轨道”。